English
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原创商城
官方淘宝
二手市场
学院
云课堂
考试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航圈
联机
航空人生(连飞)
飞行人生(虚航)
空管人生(虚管)
空战人生(对战)
工具
联飞地图
航路查询
航图查询
气象报文
资源
插件库
素材库
云网盘
企业
飞行者联盟
»
论坛
›
【航空人生】
›
飞行学院
›
“全机动能力”概念简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53
|
回复:
0
“全机动能力”概念简介
[复制链接]
8Bobo8Jun
8Bobo8Jun
当前离线
UID
4904
注册时间
2014-4-1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
1970-1-1
精华
阅读权限
50
听众
收听
雷达卡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4-5-10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笔者参加民航干部管理学院组织的“飞行机组基础操纵能力研讨班”中的发言稿。讨论的中心是如何预防空中失控。
感谢民航干部管理学院搭建的精彩的技术讨论平台。
“全机动能力”概念由来已久。
在波音手册中,“全机动能力”更多是一个用于介绍仪表指示、性能指标、操纵建议的描述性概念。
在阅读过往失速报告时,笔者发现,如果将“全机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和决策闸口加以明确,可以有效的预防多数失速和临近失速事件。
第一节 影响失速的主要因素
失速,是机翼迎角超过临界值后上表面发生严重气流分离所导致的。
机翼迎角是否超过临界迎角,是失速与否的决定性标准。
在飞行中影响机翼迎角的主要因素有:空速、全重、过载、升力系数(机翼构型、减速板、积冰)。
通常来讲,飞机全重、襟翼构型、减速板、积冰逻辑对飞机失速余度的影响较为稳定;而空速、过载对失速余度的影响波动性较大。
站在操作者的角度,多种参数此消彼长,同时影响失速,我们是无法完成监控的。
系统将所有因素加权计入失速速度。当以上参数发生变化时,失速速度会自动进行调整。
机组通过失速速度这种单一的、直观的参数来监控飞机的失速余度。
第二节 失速余度保护的描述
B737飞机的仪表指示的失速速度略早于真实失速。当飞机实际速度等于失速速度时,会触发抖杆警告。
但是对于航班飞行而言,仅提供失速与否的警告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将失速预警的关口提前。
在早期的B737CL机型上,空速表是机械仪表,无法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指示。机组主要依靠CDU草稿栏“BUFFET ALERT”警戒信息,以及俯仰极限指示(俗称“小耙子”)位置,实现临近失控的预警。
在B737NG飞机上,这两项功能也得到了继承。
在较晚版本的B737CL机型,以及B737NG系列中,空速数据改由PFD上的速度带指示。
速度带能够直观的显示失速速度的波动,同时也为“机动余度衰减”的预警提供了可能。
在当前空速、构型、环境下,飞机距离失速的余度究竟有多大?
如何直观的描述这个余度呢?
波音选择利用坡度来描述飞机的失速余度。
当飞机维持稳定横滚坡度时,机翼升力高于飞机重力,机翼迎角更大,也就更接近失速临界迎角。
转弯坡度角,决定了升力与重力的比值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载。
在空速、全重、升力系数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飞机的转弯坡度越大,过载越大,失速速度也就越大。
所以评价飞机在当前状态、空速下距离失速的余度,可以用“xx度坡度至抖杆”来描述。
譬如下图中的235节,就可以描述为“45度至抖杆”。
第三节 “全机动能力”概念
所谓全机动能力(full maneuver capability)是指飞机具备1.3g 或40 度坡度(25 度坡度和15 度意外裕度)到抖杆(或抖振)的最小裕度。
在波音的手册中,并没有单独介绍和明确“全机动能力”的定义。但是在各种仪表指示、操作数据和性能描述中,会频繁见到“全机动能力”的概念。
通常来讲,我们主要通过速度带下琥珀色区顶端(即最小机动速度)的伸缩变化来监控飞机的“全机动能力”对应的速度。
如果实际空速高于最小机动速度,则说明实际的机动能力高于“全机动能力”。
第四节 如何使用“全机动能力”概念
在已知的失速(或临近失速)报告中,大多数都是由多种失速诱因素同时出现所导致的。
当某种诱发失速的因素突然增强时,我们可以通过削弱其他因素,实现迟滞或避免失速发生的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在“全机动能力”概念中的“15度裕度”,既可以用做意外坡度保护,也可以用作与15度坡度等效的瞬时过载的保护,例如颠簸、乱流或机组粗猛带杆等。
临近最小机动速度时,如果遇到严重的颠簸,机组可以进一步减小坡度,甚至改平坡度,以获得更大的瞬时过载裕度。
在B737飞机在失速改出操作中,要求“以最短方向横滚使机翼水平”,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来介绍机组如何利用“全机动能力”预防和处置飞机失速或临近失速的情况。
例一:
B777F飞机起飞重量300吨,起飞襟翼15。
在飞机左转弯过程中;机组收襟翼1至襟翼up。
8秒后空速243.88Kt,飞机触发抖杆警告一秒,此时前缘缝翼还未完全收上(两秒钟后完全收上)。
飞机姿态10.85度、迎角9.53度、坡度28.39度,最大垂直载荷1.48G,期间风向302-107-155度之间变化,风速15-1-16Kt之间变化,飞机垂直速度由1752FPM变至2760FPM,并持续增加。随后飞机恢复正常。
这是一个B777飞机的案例。但是在机动余度设计上B737与B777飞机的设计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在本案例中,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有多种影响失速的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
(1)大重量(起飞重量300吨)
(2)小速度(244kt)
(3)襟缝翼过渡形态(襟翼1-UP)
(4)坡度(28.39度)
(5)风向风速快速变化(风向302°-107°-155度,风速15-1-16Kt)
(6)“最大垂直载荷1.48G”说明,除了坡度带来的稳定过载外,还存在其他的瞬时过载叠加。
在B777飞机起飞收襟翼的过程中,当襟翼由1向UP收起时,飞机并不具备全机动能力。
在B737飞机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从图表上可以看出,即使在抖杆裕度最弱的状态,飞机任然具备30°坡度以上的抖杆裕度。
但是,如果飞机正在使用25或30度坡度转弯,那么留给机组的就只有不超过10度坡度裕度,或等效过载了。
如果此时再出现瞬时过载,那么触发抖杆警告就毫不奇怪了。
如果机组具备清晰的“全机动能力”概念,并且且了解襟翼1-UP过渡状态的性能缺陷,那么至少有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使用减小的坡度完成转弯,提高飞机应对瞬时过载的裕度。
第二,推迟收襟翼时机,在接近襟翼1机动速度,或者坡度改平后将襟翼收上。
例二:
B777F飞机6300英尺截获航向道。减速板由伸出位收回,飞机左坡度30°,速度大约在220节,五边天气有不稳定气流,飞机出现抖杆约1秒。
经调查,该事件是由于在大重量条件下,机组使用FLCH方式下降,转弯过程中有不稳定气流出现;飞机在减速板伸出,光洁速度裕度减小的情况下出现的失速抖杆警告。
在本例中,有多种失速诱因同时出现:
(1)大重量
(2)小速度
(3)转弯坡度(30度)
(4)减速板
(5)瞬时过载(不稳定气流)
减速,让实际空速向下贴近“下琥珀色区”。
减速板,让“下琥珀色区”和“下红区”同时上涨。
30°坡度转弯,让“下红区”上涨。
以上三步动作完成后,飞机是否仍具备“全机动能力”,我们无法由报告获知。
但是在瞬间过载作为“最后一根稻草”触发抖杆前,面对下琥珀色区上涨,下红区上涨,机组是否引起足够的警惕,可否采取缓解措施呢?
类似的现象在B737NG飞机上也同样存在。
下图是笔者在真实航班中拍摄的。飞机当时处于机翼水平,襟翼5,发动机防冰接通的状态。左图为减速板升起状态,右图为减速板收回状态。
我们模仿本例中B777的动作,试想后果如何?
第一步,接通防冰。
第二步,放机翼5。
第三步,减速至襟翼5机动速度。
第四步,拉减速板。
第五步,使用30°坡度转弯。
第六步,遭遇颠簸。
如果机组具备“全机动能力”概念,绝不会坐视“下琥珀色区”大幅上涨,迫近,甚至超过当前空速。
机组可以选择增加空速,收回减速板,减小转弯坡度等操作,以避免进入“下琥珀色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在B737NG飞机襟翼5形态下使用减速板的原因。
例三:
B777-300飞机在爬升绕飞雷雨过程中触发“失速警告”,瞬间抖杆半秒。
数据显示,高度15786英尺时,空速270节,姿态7.2度,坡度20度,最小垂直载荷最小0.98g。
1秒后高度15861英尺,飞机出现瞬间抖杆,持续半秒。当时飞机空速277节,姿态8.2度,坡度21.4度,重量319吨,2秒内垂直过载从0.98g变化到最大1.64g。后续飞行正常。
本例中的瞬时抖杆,同样是由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的。
(1)小速度
笔者专门咨询了B777的专家。他们表示在15000英尺高度,对于全重320吨而言,空速270是一个比较小的速度。
(2)姿态增加
稳定状态空速270节,姿态7.2度。抖杆发生前,空速突然增至277节,姿态增加至8.2度。
在爬升状态,空速突然上涨,自动驾驶增加姿态减速,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姿态增加瞬间,飞机的迎角和过载也会增加。
(3)转弯坡度
20°坡度转弯会带来1.06g的稳定过载。
(4)瞬时过载
20°坡度转弯,俯仰姿态增加1°,不可能造成1.64g的高过载(等效于53°坡度)。
本例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向我们展示了“全机动能力”的局限性。
站在机组的角度上讲,速度270节虽然偏小,但是高于最小机动速度;20°坡度转弯,过载只比平飞增加0.06g。
也就是说,在遭遇瞬时过载前,飞机是具备全机动能力的。
1.64g的过载远远超出了“全机动能力”所提供的“1.3g至抖杆”的裕度保障范围。
面临过高的瞬时过载,即使飞机完全改平坡度,也可能无法阻止失速的发生。
增速,才是王道。
在日常飞行中,如果在爬升过程中遇到较弱或较低的对流天气,机组往往倾向于不绕飞,减小空速,增大爬升率,以期从天气上方通过,
殊不知,即便是弱对流云,即便由云顶上方飞越,也可能造成较强烈的颠簸。如果此时空速偏低,则可能出现本例中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天气,申请水平绕飞、或者以颠簸速度通过,都是更好的选择。
本例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坡度过载作用有限,为什么我们仍要强调改平坡度呢?
首先,“苍蝇腿也是肉”。
在机动余度削弱的状态下,性能强一分,是一分。以本例来说,如果颠簸时飞机没有坡度,那么最大过载就不是1.64g,而是1.58g了。失速抖杆警告很可能就被避免了。
其次,改平坡度有助于尽快增速。
在高空,转弯坡度造成的额外阻力会占用大部分发动机推力,甚至于超过最大可用推力(详见《高空推力余度保护》一文)。改平坡度有助于飞机尽快增速。
再次,改平坡度预防螺旋。
在横滚状态下两侧机翼的迎角是不同的。如果某侧机翼先进入失速,飞机则可能进入更为复杂的螺旋状态。
例四:
B737-800飞机至10800米改平阶段遭遇颠簸,下降率突然增至-1200英尺/分钟,随后G值达到1.87,此时转弯坡度为-26°,迎角最大至13.7,速度从230节减小到218节,发生瞬间抖杆。
首先要为本篇报告点个赞。
每当遇到瞬时警告,机队争议的焦点一定是“是不是假信号?”
本篇报告清晰记录“迎角最大至13.7°”,与其他数据互相印证,可以明确排除假信号的可能。
在本例中笔者主要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面对瞬时过载导致的失速抖杆,机组应否采取“失速改出”动作?
在高空巡航时,飞机空速的使用范围很小,通常只有30-40节的可用空间。
在高过载诱发抖杆的案例中,实际空速变化通常不大,主因是失速速度大幅上涨。
假如机组贸然加油门推杆,按照失速改出程序操作,则很可能在颠簸过后进入超速状态。
笔者认为:
在瞬时过载发生前,如果飞机具备“全机动能力”,则机组可以先保持大翼水平、保持巡航基准推力、柔和减小姿态抑制抖杆。待瞬时过载消失后,再决定后续处置动作。
这种处置方法的前提是,机组清晰理解“全机动能力”概念,并且养成随时监控机动余度的习惯。
如果飞机遭遇持续的、强烈的颠簸。申请下降高度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在低高度,飞机的抖杆裕度、可用空速范围、推力余度都会有显著增加。
例五:
B737-800飞机34100英尺高度巡航,总重超过70吨。
飞机以20°坡度转弯过程中,遭遇持续颠簸和风向风速突然变化。
空速迅速由260节减少至240节,同时仪表盘上速度下降趋势线较长。黄色俯仰限制出现,且与飞机实际姿态有接近趋势。
机组立即向下顶杆、加油门以恢复机动裕度。待速度恢复后,重新接通高度层改变方式进行爬升。
在本例中,机组针对机动余度进行了有意识的监控。
但是报告仅提及空速趋势箭头、和俯仰极限指示(小耙子),并未提及“下琥珀色区”与实际空速的相对关系。
据说某些老款的B737NG飞机仍然使用机械空速表,没有速度带指示。不知本例是否于此有关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仍然假设这是一架具备速度带指示B737NG飞机。
本例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飞机丧失“全机动能力”时,是否有必要立即采取“失速改出”动作。
当空速进入“下琥珀色区”时,飞机并不会立即失速,仅仅是丧失了“25度坡度+15度裕度”转弯的能力。
此时机组应当立即减小或改平坡度,检查并调整自动驾驶和自动油门设定。
如果在高空,机组还可以进入CDU的N1 LIMT页面,将推力极限设置为CONT或CLMB方式,以获得更大的可用推力。
第五节 “借”来的最小速度
在日常航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ATC发布这样的指令“前方流量控制,保持最小速度飞行”。
在高度20000英尺以下,速度带会显示字符“UP”,指示光洁形态的机动速度。机组保持UP速度可以保证全机动能力。
但是在20000英尺以上,速度带“UP”字符消失。机组如何设定“最小速度”飞行就缺乏依据。
从理论上讲,空速只要高于“下琥珀色区”即可保证飞机具备全机动能力。但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下琥珀色区”可能随状态变化而起伏波动。
通常来讲,在高空我们使用一个“借”来的最小速度——“Vref40+100”。
全国14个机动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