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25|回复: 12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4 1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计理念
对于现有的六代机或者六代加战斗机来讲,隐藏自己,打击对手的理念被进一步加强了。为了占据空战战场上的主动权,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最容易补充的资源去置换对手的高价值空中力量。无人分布式空中平台固然好,但就像EnterpriseH在他关于RH-172的第一篇文章中说的一样,一个依靠大量低成本传感器来获得信息的体系缺乏灵活性,受制于低成本平台的机动性,也受制于如何大量布置这些低成本平台。如果说守势空军还有一定可行性,那么攻势空军又要如何携带这样大数量的分布式节点完成动辄500公里的穿透式进攻呢?
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开发武德充沛的核动力空中航母(不是)
如果不考虑皇牌空战每一作魔怔上天的巨型空中节点(某种意义上如果能造出来说不定确实是解决办法),那么要么使用更大更快更高的截击机,要么尝试在分布式平台上做出改良。而本文就是尝试利用一些未来可能有的技术去尝试在分布式平台上做出改良。但一个不变的观点是,大数量低成本平台又或者说蜂群并不适合攻势空军
<hr/>一、Q40A与Q40B

从前篇中我们得知两型无人机的需求如下:
A型,组网搜索制空型,要有灵活扩大雷达孔径的能力,能够携带大量中距弹和反辐射弹。
B型,穿透侦察型,要有除了雷达外高效搜索敌机并获得火控数据,回传的能力。因为此机本身要穿透敌方防空网,全向全电磁波段隐身(包括红外可见光等)需求非常高。此外还要有释放诱饵和强大的自保能力。
且两型无人机需要跟随重型有人战斗机执行各种任务,也就是滞空时间及超音速巡航速度需要非常接近,这直接导致两型无人机不会太小。考虑到A型同时作为载弹机存在,而B型有时也需要负责对地攻击,中型战斗机体型基本是底线。
而为了达到相同的超巡速度,使用近似性能的发动机是比较简单的思路。如果说AACK-14使用两台大推力发动机SPRDE-203,那么使用一台大推并给飞机结构减重使之达到是否可行呢?
动力系统及重量
一台SPRDE-203在海平面的最大军用推力是190kn,可以产生19.3吨推力。采用大后掠角中等展弦比飞翼结构的无人机在亚音速有更强的增升效果,若再对发动机做一定改进,增加其地面推力,最大起飞重量有概率超过30吨。
材料与结构进步层面上,发动机单发重量1.35吨,整体结构与蒙皮5吨,航电火控系统2吨,整体空重在8.4吨左右,燃油内油在20吨左右。满足3000公里作战半径,可跟随有人机超巡。正常起飞重量在31吨,B型稍重在32吨左右。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4511

成飞的机设,借用一下。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4807

实际上可能长这样,仅为草图。

两型无人机构型与成飞无人机设计类似,原本发动机外涵道缩小适配薄飞翼设计,翼展20米,长18米,3.5米长发动机占据机身后半部分。弹仓有7米左右。
燃油系统
Q-40有三个油箱,两个位于机翼,一个位于机身前方。总内油20吨左右,主要为航空燃油,但因为油箱本身的隔温和耐压结构,也可以直接加注液态甲烷(并不会)。
航电系统
A型机头为雷达,与有人机机头雷达为同一类型,只是在雷达孔径上略有缩小只有1米左右。
B型携带一个光电共感系统,有两条襟翼共型雷达,一只1100毫米孔径的复合红外凝焦阵列传感器以及共光路的大功率激光扫描测距系统。光电系统与雷达系统可旋转,水平方向上机械偏转角左右各20度,上下正负100度。
除AB两型主要探测器的不同外,机上的全部信号收发设备,电子系统都是基于综合电光转换框架开发。包括系统间信号传输,射频装备的信号产生,信号处理,波束形成。全光技术原本来自光量子电脑计算技术,现随着小型化和全固态化进入信号调制领域,实现了多光源无损传输放大及调制,给予了整架飞机所有射频部件高频率、多波段的本振源和高精细、大带宽的任意波形产生。且抗损能力强,安全性高,质量轻,电磁干扰低等技术优势。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7382

其实就是超宽带微波光子雷达

说人话就是排线变简单了,不怕线路干扰了,雷达可以各种频率下都有大宽带看的清晰了,所有能发射微波的设备都能高效使用了。而且由于本身就是光计算CPU,信号传输体制只有到用电器件一步转换,兼容性非常好。
而射频器件包括机头雷达,机背射频模块,机头下巴两侧的侧向雷达。计算系统和光束发射调制系统都位于机头雷达后方。虽然机头的雷达只有1米孔径,但本身的信号体制和超大功率让其本身性能极佳,加上TR组件的小型化打印组装技术与红外热综控,3200个T/R组建都可以高效工作。甚至可以和相邻飞机通过激光通信,快速组成更大的分布式雷达。
除无人机尾部薄翼外,整机覆盖有智能蒙皮。智能蒙皮是一种可控单向透波/吸收材料,其本质是高灵敏度被动天线与可控透波材料组成的。吸波材料,单向透波的电控金属复合材料(可靠电控制改变金属晶格距离),高灵敏度感波材料与多层不同密度的微波-热变换材料组成了整个智能蒙皮系统,在靠几乎与机身同样巨大的“被动天线”探明所处电磁波环境后,根据被照射区域波长,整机可以在高频率波束照射下频繁转换所需吸收电磁波的波段,其感知数据交由总计算单元分析,可将飞机分为平方厘米级的不同区域,完全吸收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同时,在电子对抗中,机身上全部射频装置都可以参与对抗,而巨大的机身被动雷达给予了无人机隐藏但对抗的能力。
两机为了全向传感能力都安装了缩小化的分布式预警对抗系统,其本身也负责地形匹配导航或者高空天文导航。
B型所携带的复合红外波段超大口径凝焦阵列是一种3微米像元中心距,多层跨波长QDIP材料(量子点),覆盖短波,中波与长波红外,近紫外及部分可见光的微结构可调谐三色广普红外探测器,使用一种类似APD(Avalanche Photo Diode)的高时间分辨率器件,可提供4k*4k的广域分辨率,并有广域大视场的目标搜索,成像,和主动模式下通过曝光时间点对目标进行三维成像,测距跟踪的能力,在广域搜索下帧频有120Hz。整体使用相变制冷。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5184

简单来讲这套红外设备已经在最后一个阶段图谱识别上

雪崩光电二极管(Avalanche Photo Diode, APD)是具有低噪声因子、高内部增益的器件,对微弱信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可以在极短的积分时间内检测极低的光通量获得高速成像。APD红外探测器在高速探测、三维测距、主被动结合成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APD红外光电探测器通过二极管的雪崩效应获得很高的内部增益,通常有盖格和线性两种工作模式。
在盖格模式下,载流子无限制地雪崩增加会导致器件损坏,需要通过读出电路复位中断雪崩过程并重置偏置电压才能开始下一次探测,恢复过程中器件无法对入射的光子响应,称为APD器件的死区效应[84],恢复过程所需的时间称为死区时间。读出电路中通常要设计淬灭-复位电路,减小死区时间以提高APD器件的时间分辨率,新提出的APD红外器件的时间分辨率已能做到几十纳秒的数量级。
在线性模式下,入射光激发的载流子受较大反向偏置电压产生的强电场作用,不断加速获得很高的动能,与晶格作用激发更多的载流子。载流子电场加速-碰撞电离-产生新载流子的过程导致载流子浓度急速增加,从而将入射的微弱光信号快速放大为读出电路可检测的电信号。放大过程不改变信噪比,且输出电流与入射光子数呈线性关系(见图12),APD器件已广泛应用于低通量、高速的红外探测器。
这种红外探测装置对300开尔文的面积超过10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900公里,昼夜皆可用,三维成像距离超过600公里。简单来讲基本上就是带了一个天基红外预警在机头,舍弃了机头雷达,并有一个巨大的相变冷却机。
火控系统及武器
Q40有一定的智能性,但这种智能从来不来自于人,而是来自与强智能的中央通用计算群的简化框架,与老式神经网络算法不同基于光量子CPU的智能有真实的“学习”步骤,且简易“判断”式计算被囊括在这套框架内,不被“设计目标”所局限,是持续自我认知扩张且不同机之间可迅速并列化的架构。
不管是基于22n还是1q1体系,无人机都不会单独出击,“询问”有人战斗机计划并以有人战斗机内驾驶员命令为最大利益是其底层逻辑,在失去有人机控制时(有人机被击落)会通过卫通联系周边部队或上级指挥部,遂行其他方向的任务。
A型之间通常倾向于在同一空域对不同高度或方向进行探测,在需要时整合为一个大型雷达对目标空域进行探测。B型倾向于单独行动脱离机队影响,利用大口径红外光电为整个机队预警或是在雷达不可用期间靠红外成像来获取目标火控信息。这些信息除了依靠高功率的点对点激光通讯,也更多依赖卫通和稳定的指向性毫米波通讯。成熟的高功率指向性通讯与范围通讯结合形成了新一代大宽带机间通讯手段。由于本身无人机性能优良,整个系统既保留了分布式优点,又没有限制其灵活性。
由于新型红外凝焦阵列的可调谐能力,A型与B型分别可精确跟踪6个140公里左右的类五代机目标,20个200公里以上的类五代机目标。或100个200公里以上非隐形AIM-9格斗弹大小目标,30个300公里以上非隐形AIM-9格斗弹大小,结束了动力段的目标。
如果是:1.  在1.8马赫以上巡航的战斗机目标,2. 开启加力燃烧或处于固体火箭动力段的任何目标,3. 在2.2马赫以上飞行的目标。B型对这三类目标的跟踪能力将大幅上升到超过100个且远于200公里。(你加力一个试试看?【笑】)
在武器上根据需求两型无人机皆没有机炮或其他固定武器,B型的对空挂载通常为大型涡扇诱饵和智能格斗弹以1:3的比例携带,对地挂载则将格斗弹换为SBD或巡航导弹。A型的对空挂载通常为8枚中距弹,对地挂载一般将反辐射导弹与sbd以1:2比例携带。
发动机两侧的弹仓长6.4米,宽900毫米,深800毫米。携带重型弹药时舱内空间需要额外安装挂架来最大化利用弹仓空间,不然会有大量的空间浪费。没有侧弹仓。
靠近尾部翼根处有两个重型挂点,可以挂载重型弹药或外挂油箱,极其影响隐身能力且超音速巡航能力将受限。
导弹在导弹篇有详细介绍,简单来讲两种无人机携带的中距弹都是类流星原理,智能格斗弹都是无炸药燃气舵+侧推的碰撞型。
自主飞行,降落及飞控。
除了卫通GGS和地形天文导航,无人机只有接收全球无线电进行导航,除此以外没有可靠的导航手段。根据机载储存的任务地域信息,沿公路降落并自主规划重新起飞地点也是一种可选操作。
自主降落系统主要依靠分布式告警系统中的光学及激光测距来完成降落,其雷达或红外系统可以对地面进行精确高频率成像,依靠机头下方的降落用超声波气流传感器,恶劣天气下也能够安全起降。
由于无人,两型无人机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其亚音速及跨音速下的飞行性能,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起降期间才能用到,但四元全向25度矩形矢量喷口和它270kn的高空高速发动机性能,加上全动翼尖,前后襟翼,可变型边条,可收放腹鳍,依靠无人机内存储的变涡流模型,其飞行性能将超过任何一架五代机许多。
<hr/>F-57与F-61作为AACK-14的前身验证了许多新技术,在确定Q-40与AACK-14的整个空中作战理念时,许多经过验证的新技术被写入了招标细节中。其中一大部分是已经成熟大面积运用的二代产品,这让整个AACK-14系统在搭建与验证时就像拼积木。搭建出一个可行的验证机十分简单,且由于产品本就来自战斗机,针对性优化并不需要任何大改。
<hr/>二、AACK-14(有人战斗机)
基本数据:
全长:32米
翼展:25.12米
机高:3.24米(全翼面平展),6.44(全翼面竖起),7.3(起落架打开)
空重:24吨
标准起飞重量:57吨
最大起飞重量:65吨
巡航速度:0.8Ma(亚音速),1.95 Ma(超音速)
最大平飞速度:3.0 Ma
亚音速巡航升阻比:14
超音速巡航升阻比:8.0
升限:2500km
作战半径:3350公里
转场航程:14000公里(外挂4油箱,内挂4油箱+2高压隔温液体箱)
AACK-14作为攻势空军与守势空军共通的战斗粘合剂,不仅需要在空战中最大化放大己方空中优势,同时需要作为隐蔽节点与进攻发起点压制敌方战机以及全电磁波段。
在打击发起节点和信息感知综合节点两相结合的情况下,既有足够的载弹又有常态化电子战能力,同时还能根据需求携带内置油箱跨越广阔国土,这样的多角色定位显得整个计划非常臃肿。除了将一部分态势感知能力分布到体型略小的中型平台上,许多技术上的进步同样将原本一个“我什么都要”的设计变得更加可行。
动力系统
主动力系统为两台SPRDE-203,性能数据基本与无人机使用的相同,只不过在直径上有着更大的压气扇,在地面启动时速度更快。
海平面静军推:170.4KN。海平面最大静军推:190kn。1马赫高空军推:230kn。2马赫巡航军推:245kn。2马赫最大加力推:280.36KN。净重:1322.8kg。双发一共可以提供大概36吨的地面推力,靠液态甲烷/水组合喷加力可以达到大约39吨的地面推力。
发动机具体数据在战斗机系列前篇有详述,具体发电方式也进行了详细解释。双发最高可将战斗机推进至3马赫,大多数时间都在1.8~2.1马赫或0.8马赫巡航。
机翼
AACK-14整体为非经典飞翼结构,整体构型本质上是对小展高升思路的延伸,而因为更注重超音速能力所以对跨音速和超音速区间做了更多优化,比如减小面积变动率,扁平化机身以做到更好的融合来减小阻力。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8553

小展高升.JPG

AACK-14的主翼是翼身融合构型,与传统飞翼类似,整机的机翼与机身的相对厚度差距并不大,整体翼面积率变动在3%以内。这样的设计既极大的减少了亚音速翼阻力,又因为其高升阻比特性,在亚音速区间有着非常优异的气动效率。
在此基础上,先进等离子吹气控制机头边条,全向可动鸭翼,差向襟翼主翼会分别产生各自的同高涡系,互相耦合极大的增加升力提升大攻角性能,并在机背洗出一个大面积低压区。在此基础上机翼前缘可动边条也可以当做另类近距耦合鸭翼使用,进一步提高机翼升力。
而在超音速下,经过气动计算AI优化的翼型结构大体分为两个区域,一是兼顾亚音速升阻比的靠后翼段,二是主要为超音速优化的翼前段。前段翼有着将机头下压激波逐渐控制于机身中靠后段的能力,配合上全可动翼尖与边条的下反能力,在超音速下整机腹部是一个完整的乘波设计,并可以进行小幅度控制来优化激波进入发动机冲压进气道的路线。
同时,主翼前的全可动边条在超音速下还能够辅助拉起翼尖涡来辅助主翼涡的控制,同时承接导引机头鸭翼涡与主翼涡耦合。
此外,全动翼尖提供了整机大攻角期间极佳的偏航,滚转控制能力,在亚音速巡航下,当全可动V尾未竖起时是极佳的操控舵面。而在超音速接近2Ma巡航时,全可动一体化平尾V尾会逐渐竖起,配合腹部可展开小腹鳍翼提供超音速稳定性,全可动翼尖仍然是做动效率较高的舵面。
最后,四元导流矢量位于平尾上方,其加强了AACK-14的超机动能力。
机翼面积167平方米,翼载最大在405kg/m2左右。
简单来说翼载在最大起飞重量时接近经典五代机,实际作战大部分时间下会更小。多涡系耦合可以灵活了操纵从机头至机尾的多吹扫面,给予了AACK-14无与伦比的机动能力。而超音速优化的扁平机身有着极低的空气阻力,极大的提高了升阻比。
起落架
起落架采用前三点模式,主前轮轮距4米,左右双轮,收纳于座舱后部,位于主弹舱之间。左右后轮各由一组二轴四轮降落架组成,收放皆有液压杆驱动。收起时四轮架会先转向90度随后与支撑轴平行收起,由支撑轴向后收入机腹内。
降落期间主轮使用磁控逐级降速,降落期间全部襟翼面升起并弯折减速,四元导流板将收拢打开侧反射板反推,在地面放出减速伞。随后机械刹车介入,彻底将战机刹停。
机身
机身主要是使用三维打印的非单向堆叠式一体成型技术制造(解决了单向受力易断裂的问题),在与机体主骨架连接的支撑面上增加了束缚式支撑加强筋,加强筋内含有全碳抗高温内置供电线路,为随后分层组装的全机智能蒙皮结构供电。机身全长32米,最大翼展25.12米,最大横截面积8.13平方米,大约出现于机身55%处。
机身整体为一体式塑性组装,整体承力结构框由等离子增材技术制造,机头与主翼部分由轻质复合材料制造,机身中部与发动机加强框由激光三维超高温瞬态增材技术制造,主要由合金钢材料制成,随后使用等离子焊接拼接而成。
机身内蒙皮采用融材二次激光喷固化与机身承力结构连接,由3D增材直接将线路结构与航电安装舱连接在框架内。机头光电,雷达,驾驶舱,电子综合舱与机头蒙皮部分相接,作为激波后压隆起部一体成型打印。同时预留了光电设备,天线开口,并对开口处额外做了缘口径向抗剪切拉伸加强。
机身蒙皮与内外红外抑制膜在整体电子设备安装完毕后将开始进行整体喷涂,焊贴。由于没有极高速飞行需求,除了机头及前缘边条部分安装了一种基于气凝胶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隔热板,其余部分只使用超低粘度液体贯通的微管路进行冷却和红外集中管理即可。集中管理的换热器使用发动机引射的高压冷气冷却。
智能蒙皮本质上与无人机并无大区别,此处不再赘述。
机体的双人座舱为半埋式设计,机舱透明部分略低于平视视线,主要由微纳米非晶导电透明金属构成。除了给予飞行员较为完整的水平视角外还有着极佳的电磁波传导屏蔽率,同时也能够快速传导发散热量,给红外集中管理装置散热。本身座舱有整体弹射和抛盖弹射两个模式,在高速下一般只使用整舱弹射。
机身中部以及中前部主要含有弹仓,侧弹仓,可动边条,部分油箱,起落架。其中弹仓与侧弹仓都使用了内置三段式导流/激波反射尾段设计,整个弹仓在水平方向上略微向上抬起3度,这让不管是亚音速还是超音速下的气流运动都能够自然向后或向斜下方反射。而这部分内弹仓材质则是与智能蒙皮同样的吸波材质并在外喷涂了复合散热材料,在内开式弹仓打开时,AACK-14仍然能够保证正向侧向RCS不会出现剧烈波动,只有处于其正下方的雷达会提升对它的发现距离。
油箱布置于机身中央翼身融合框架内,分为两个18.51立方米主舱,两个9.55立方米耐压保温处理副舱。可以装载28.6吨燃油,13吨液态甲烷/水。可供AACK-14在亚音速状态下巡航超过6200公里,2Ma超音速下巡航超过5800公里。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1552

基本内构如下,仅为早期草稿

机身整体主要受力框架沿着主弹仓向后一直延长至发动机外围,这也同时是两条航电系统总线的走线区域。
主弹仓与侧弹仓结构较为简单,多用途舱在靠后部分有余燃料分配系统相连的快接头,可以在多用途舱内携带包括燃料或氧化剂在内的各种燃料。而在多用途舱最靠后的部分,即与尾仓电子放大系统相接处也有预留的光纤与供电接口。这些接口赋予了多用途舱无与伦比的模块化能力。既可以在截击任务中取下与主弹仓之间的隔离板,合理容纳更多更大的远程空空导弹,或是在大型空中战役中在弹仓内安装额外发电系统与大型射频天线,或是在对地任务中携带两枚以上的滑翔高超弹执行对面打击,又或者携带更大油箱执行亚音速巡逻任务。甚至在内部预制挂点上安装快拆隔温保温片,布置低温燃料箱,拆除后视雷达安装冲压/火箭双模旋转爆震发动机,给战机更长的3Ma甚至以上的高空高速巡航时间。
机身的主EOTS系统位于驾驶舱与雷达之间,使用的是与无人机类似的阵列,只是在体积上大大缩小,只有一个380毫米孔径的内置阵列,水平360度,俯仰+5~-90度。驾驶员同时有着全向视野,通过小型头盔头显直接投射至瞳孔内,这些画面来自分布于机身各处的DRWCS分布式告警对抗系统,他们分部于全可动边条下方两侧(腹部),主弹仓靠后的四分之一处左右两侧(背部),机头驾驶舱正前方(背部),两侧靠近进气道位置油箱上方(背部),机身尾部靠近发动机与尾翼两侧(腹部),多用途舱两侧(腹部)。共六组,十二个集成模块。

【架空】先进制空:AACK-14“雕鸮”与Q-40“猎隼”-8645

F-35的EODAS系统的一部分,DRWCS综合了激光与微波对抗但本质上与EODAS概念相近

进气道位于机身中部下方,使用单口双激波组合内收缩复合进气道,双进气道内建三维三段式可调斜板与反射面,其中椭圆框均为进气道设计的输入条件,圆角矩形框均为设计约束。这不仅提高了进气流量与压缩效率同时兼顾了超音速与亚音速进气口的进气效率。
四元导流板位于机体最后方。
机载航电系统及传感器
整机采用全光调制综合射频管理分析系统,此系统包括了全机射频孔径合成调制和二次旁瓣优化能力,可以合成几乎全部波段并同时保持极高的宽带。大部分技术基础,光电框架都与无人机类似且有着更大的固态光量子处理核心,同时机头雷达孔径扩大了1.4倍左右,整体达到了2.1米孔径,仅机头就有6900个高功率太赫兹TR组件。而除了机头雷达外,机首下颚两侧的对地雷达阵列,可动边条阵列,襟翼阵列,后襟翼阵列,后视尾椎阵列都是同级别的主被动雷达射频/分析阵列。其中最长的前襟翼阵列加起来有18.56米,整机TR组件加起来将超过48000个,堪比预警机。
因此整机空重在即使材料进步的情况下仍然有恐怖的24吨,电子设备占据其中十分可观的重量。
在这样的航电加持下,AACK-14达到了其作为节点的雷达预警,电子对抗,无人指挥与快速并网协调所需的能力。对经典五代机的发现距离在270公里左右,如果合成米波孔径则会有更大的发现距离。对经典五代机的雷达锁定距离在120公里左右,但实际上在300公里距离左右发现经典五代机目标时(高空无云背景下300开尔文的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的目标),EOTS系统就会改变朝向试图对目标聚焦并锁定,单目标精确跟踪距离在200公里左右,可同时跟踪4个类似目标。
同时由于EOTS舱是360度全向视角,有着90度垂直俯角,这个功能也能做到对地面目标的连续红外成像。
与无人机类似,巨大的全覆盖式智能蒙皮就是一块巨大的被动雷达,除了主动抑制雷达波,也可以通过射频阵列直接进行主动隐形。而机载电脑的处理能力也可以同时并行处理电子战部分数据,提供给无人机控制/电子战员。
AACK-14上只有少量的毫米波铂条与热诱弹,主要靠拖拽式和抛射式诱饵迷惑接近导弹。但这类被动手段通常不具备足够的成功率,AACK-14更偏向于直接使用小型智能格斗弹来拦截来袭导弹,或者靠DRWCS进行主动对抗,即高功率微波/激光直接对导引头实施干扰。
DRWCS同时也是驾驶员的全向视野补盲系统。
火控系统及武器
AACK-14的综合火控管理分配系统通常不会将任何攻击有风险的攻击任务分配给有人机,一是因为有人机在体系设计上并不是一个截击定位,二是因为长距离飞行的导弹没有足够的突然性。通常,机载火控系统会先用加密紫外通讯或者定向数据链与无人机保持组网状态,依靠整个分布式体系与机载卫通协调空域防卫或进攻,指示最容易进入攻击阵位的无人机进行攻击。只有在无人机不可用的情况下才会将发射任务交给有人机,大部分情况下有人机在发射导弹后会立刻离开阵位,依靠无人机中继引导。而这也让有人机在选择攻击计划的时候,即使机载传感器无法截获目标也可以通过高抛发射导弹来完成传统的A射B导,甚至是接力式中继。
具体体系在另外一篇同系列文章中有讲,此处不多赘述。
而在卫通通畅的大部分情况下,空域的制空组之间还可以互相协调攻击,由于AACK-14携带的6米长乘波弹头,液体燃料旋转爆震冲压引擎远程空空导弹有着超长飞行距离,制空组之间还可以互相协调发射攻击,提供了更大的战术灵活性。
机上电脑作为强AI的简化架构出了基础战斗机相关控制外还可以根据卫星数据记录地面与空域战役态势并进行推演,在此基础上提供空战计划的大方向与思路。
AACK-14有四个弹仓,两个格斗弹仓只能放下1枚中距或者2枚格斗弹,1个大弹仓,1个多功能仓。大弹仓宽3米长9米,多功能弹仓中央长8.8米,宽1米,其靠机身中部的大空间宽5米。大弹仓与多功能弹仓均深1.3米,弹仓门向内开启,有导流尾槽,可挂载大部分弹药。
格斗弹仓长3.7米,深0.6米,弹体挂载于内置扣架上,可伸出外挂的同时关闭弹仓盖。
弹药除了对标传统固体冲压发动机的类“流星”导弹,有效距离在200公里左右。还有更长的液体冲压空空导弹,射程在340公里以上。除此以外还有用来反导的多功能大型拦截弹,弹头为乘波体直径在800毫米不可折叠舵面,长6米的液体旋转爆震引擎设计,射程在300到900公里左右。相对的因为统一改换了引擎,除了固体弹末端速度在3~4马赫左右,其余几类导弹走高抛可变弹道末端速度都在6马赫左右。
在对敌防区穿透制空任务时AACK-14也可以携带几乎全部可用的弹种,包括900KG制导炸弹,空射高超双锥对面导弹乃至滑翔对面导弹。彻底去掉弹仓门摒弃隐身能力的话还可以携带远程高超滑翔弹。
全机有四个重型挂点,可挂载油箱或导弹,最大可挂载四只2300升转场油箱,但相对的全机重量将继续增大以至于需要更长的起飞跑道。
导航,控制,通讯与座舱
AACK-14追求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然能够维持体系作战,除了加强各个方面雷达波段的通讯能力外,紫外波段泛通讯与强紫外点对点通讯也是AACK-14追求的通讯能力之一。
紫外通讯装置分布于机身的DRWCS装置内,这些激光对抗系统平时就可以当作通讯手段来使用,而在机身背部与菱形卫星通讯天线共位的还有强近紫外通讯激光发射器。这种发射器只有在高空时才能使用,与大部分通讯/间谍卫星兼容,有着极高的上下行宽带。通常也被用来与无人机沟通或者泛扫描无人机位置并于无人机建立定向通讯。
因为使用光调制综合射频系统,机身表面没有任何凸起,仅靠机身共型射频阵列就能够完成所有通讯需求。
除了依靠GGS,激光/元素检测微螺陀仪也可以负责飞机的导航。又或者在无云条件下使用可见光/红外成像进行地图匹配导航,乃至全天候毫米波成像导航。机头两侧的侧向雷达阵列长2.5米宽1.5米有着极佳的下视能力,而位于驾驶舱后方的蒙皮下超声波系统则可以随时检测空气来流速度于方向,协助毫米波雷达与eots形成完整的多电磁波段对地/对来流模型成像,辅助降落。
由于使用全光传导,除主线路以外整机还有两套备用线路/供电线路。
飞行员一般需要穿着类胶体抗过载服与一体化头盔驾驶,抗过载服穿着时会连接飞行员体内的应急静脉注射器,头盔内设置有脑电波监测与脑机能维生环,可以在过载超出成员承受能力时保证驾驶员生命安全,保持成员清醒帮助抵抗过载。
驾驶舱为前半球半埋式双全面屏,分体设计。主面屏位于驾驶舱正前方靠下,显示数据并有实体操纵键。透面屏覆盖整个透明金属驾驶舱内部,辅助显示来流或周边目标信息。一体式头盔内显示瞳孔指向的具体目标信息与非透明机身遮挡部分的信息,与透面屏类似。主要使用左右侧置操纵杆与节流杆,腿间屏前操作盘,全面屏后收纳可伸缩实体按键面板与滚球鼠标,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靠虹膜控制。
前后驾驶舱布置相同,可根据需求操控战机或负责电子战及无人机。
机上内置的简化框架强AI系统负责所有基础操纵,包括飞控,目标发现/识别与截获,自动飞机/弹药组网,导弹的目标数据装订。除此之外AI还负责所有气流和环境电磁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分类,信息简化与可视化,战役分析于战术推荐,自动化电子战于全向预警对抗。
但即使如此在信息分类简化后,AACK-14作为中型节点所得数据仍然过于复杂(最少也会收到超过3架飞机的全电磁波段频谱数据),超过单个飞行员的处理能力,因此双座化是必须的。
为通讯安全选用的指向性通讯通常可行,但同样机上天线也可以兼容大多数战机的数据链系统。但因为故事背景的原因,故事中国家的空军在短时间内依靠强大的国力快速迭代了三代先进战斗机,这其中电子元器件方面的进步比起空气动力学上的进步却屈指可数,机间短波长波通讯并没有什么不兼容之说。
除以上之外故事背景中的国家还有一种本土防卫用的号角截击系统。这个系统含有自动截击测算的总计算群和各个副计算群,且可以通过AACK-14的机载雷达从睡眠中唤醒。除计算系统外还包括自动化的暗堡防空系统和全天候无人机保存与发射系统,在经过AACK-14唤醒后会迅速依靠基地电力发射大范围的天波激活信号,将一整个战区的防空截击系统激活,辅助AACK-14进行局部战役。
发表于 2022-9-24 12: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有人提到教主[捂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2: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未来的话是否应该考虑脑科学发展提高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2: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EH的设定多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脑科学比如外置辅助脑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3: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以及可能的神经纤维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3: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用AI不香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3: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终决策由人负责,而决策需要大量信息摄取与分析,特别是近未来空战这种极端复杂情况,这与自然人大脑的有限能力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4: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故事背景中有类似实验室技术但没有铺开,因为社会背景保守势力比较大的原因。不过辅助脑这类我觉得靠AI就不错,文章里也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4: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好用,已经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4: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其实Rh-172是我的本命机预定位呢[滑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4 14: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YF-21[滑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2-9-24 14: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我需求出发+没啥大科技进步+被EH讨厌的更贵无人机与有人机组合,导致这篇东西可能非常毒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